https://bandarslotomiro.com/ Duniaslot777 Situs Slot Pulsa Tanpa Potongan Visitorbet Dunia 777 Slot Gacor Super Gacor88
> 關於我們 > 主席的話 > 2017年5月5日

2017年5月5日

第七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

講座:「讀經、經典與教育」

溫金海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主席

甲、前言

本文並非專業的學術報告,而是筆者嘗試把十多年來從推廣「兒童讀經」,到思考經典以及教育本質的經驗、體會呈上,以供各界關心文化、教育人士參考,及祈求各方大德的指正而已。

王財貴教授約於2005年在台灣啟動「兒童讀經」活動。在他二十多年來不辭勞苦,鍥而不捨的推動,及南懷瑾老師於初期的認可和支持下,各地華人地區,特別在台灣及內地,無數人士受其感動而參與,影響深遠。筆者亦是因緣際會,於2000年間受其啟發,初而幫忙推廣,從支持到全身投入的一人;乃於2004年創立「國際經典文化協會」以配合大力推廣;更於香港經營「嘉德麗幼稚園」、於天津參與創立「天真國際書院」,以嘗試落實經典文化的學習、傳承於現代社會的「教育」中。

筆者體會,「兒童讀經」活動在本質上有甚大的意義,也有時代大環境的背景和因素。王財貴教授和「兒童讀經」推廣者,不斷強調其易知、易行,故容易被廣泛被接受;但亦因為如此,也容易被片面理解,而被扭曲、過分、本末倒置地實施,甚至被利用、誤導,導致令人擔憂的後遺症。「兒童讀經」活動推廣二十多年,爭議仍不斷。

筆者推廣「兒童讀經」過程中,肯定「讀經」是學習、傳承文化不可或缺的楔子,有歷史傳統的支持,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;在大量實踐經驗中,看到不同的效果。在研究效果差異的過程中,自然地思考、探索「讀經」及學習經典,以及文化傳承的關係。更進一步,於辦「教育」的實踐中,亦自然地思考、探索「讀經」、學習經典、文化傳承及教育的關係,和「教育」的本質、理論與方法。

筆者亦注意到,當今香港幼、小、中學中,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,基本上不受重視。然而於國內,卻已明顯地看到將重新大力支持、落實學習傳統經典、文化之勢。可是,各地大專學府及高級學術研究單位中,「國學、經典」與「教育」的研究,涇渭分明,極少互動。鄙意認為,文化傳承似應為教育界的天職,理所當然,義無反顧。而文化與教育兩者應有(而現今闕歟)的關係,亦應為學術研究的重點。如此,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、方有理論和政策的依據。祈願此次論壇,能引起各界領導、大德對此關注,為我文化復興,共襄盛舉。


乙、背景

近代中華傳統文化的斷層

眾所周知,在種種歷史因素下,差不多一百年前,在191954日,爆發了所謂「五四運動」。當時政教領導們,否定傳統、全面引進西方文化,尤其所謂「德先生」和「賽先生」,和整套教育理念和體系,影響深遠。繼而翻天覆地的大時代中:抗日、內戰、以蘇為師、三反五反、文革、經濟改革開放等,都帶來了亙古未有的巨變;也使中華傳統文化陷入了百年斷層的深淵中。

本來,任何民族,接受、吸收外來文化,是正常不過的事。近世,中國傳統文化三大主流「儒、道、釋」,其中「釋」家就是從印度傳來的外來文化。以往,我們一方面吸收佛家文化,沒有摒棄本身傳統,卻一方面以之豐富儒、道文化,另一方面更把佛法發揚光大!在日本的明治維新中,大量引進、吸收了西方的思想、科技,也同時堅定地保存本身的傳統。

可是,一個民族毅然自覺地、全面地、系統地摒棄本身悠久深厚的傳統文化及經典,卻也是亙古未見的異狀!我們百年前的前輩們,為了自救,而做出了壯士斷臂的決定,其心也可嘉,其行也壯烈。但從百年後今天的現狀檢討、反思,我們的前輩們,引進西方文化,是對了;摒棄傳統文化,大概如孔子所說「過猶不及」,是「過」了!

當然,這百年中,也不乏有識之士,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可貴,和摒棄傳統的不可行。

戰時的西南聯大,聚集了學術大家。當時,聞一多先生便說:「我國前途之危險,不獨在政治、經濟有被人征服之慮,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禍患。文化之被征服與其他方面征服百、千倍之。假如別的文化把我們佔領了,征服了,那比經濟上、政治上其他的東西,還要嚴重。因為一個文化的亡,也就是這個民族的亡。」發人深思。

1974年,唐君毅老師旅港,有感而深情地而寫出《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》,而呼籲有識之士「靈根自植」。

在香港,四十年過去,至今仍未有大幅改善跡象,反而問題似乎愈來愈甚:教育當局自我摒棄傳統經典,乃至歷史,使年青一代,對四維、五常、六藝、八德等道德倫常、及民族歷史使命,瞠乎異物。而絕大部份的學校,亦未有認真學習、傳承文化的認知和努力。


丙、內地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再傳承和發展

1、「九位老人的緊急呼籲」 - 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

在國內,這狀況亦每下愈況,直到在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,趙樸初、葉至善、冰心、曹禺、啟功、張志公、夏衍、陳荒煤、吳澤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委員,正式提案(016):《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》,指出:

「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,形成一條從未枯竭、從未中斷的長河。但時至今日,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。 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、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,是我們民族生存、發展的根基,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;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,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,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、民族的罪人。 以風燭之年,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,希望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,到古典學校中去走走,看看後繼之人。」

2、民間活動

同時間,民間亦有前瞻有識之士,倡議回復傳承傳統文化。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台灣王財貴教授於1995/6年間發起「兒童讀經」。1997年,旅港的南懷瑾老師贊嘆支持,成立武漢大方「兒童讀經」中心,並於2002年於湖南首次舉辦「經典教育交流會」。本會(「國際經典文化協會」)亦於2004年成立,於香港舉辦首屆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。

其後十多年間,在王財貴教授鍥而不捨的推動下,在世界多地,特別在台灣、內地,發展迅速驚人。近十年間國內民間的讀經中心、現代私塾、國學書院等,如雨後春筍,影響人數或數以千萬,但因主導者文化水平、對教育的認知深淺、發心有異,而亦大致上從未受規範監管,故良莠不齊的情況亦頗嚴重。

3、政府推動

在「九位老人的緊急呼籲」 後,醞釀數年,在2003

·    溫家寶總理101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:「把目光投向中國」,提出:「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,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;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,回溯源頭,傳承命脈。相互學習,開拓創新。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。」

·    中央政府提出推動「傳承優質傳統文化」。並決定由國務院負責,劉延東統籌,於全球成立100所「孔子學院」。於今已成立超過500所,但因缺乏師資等因素,毀譽參半,現正在整肅中。

·    教育部批准、啟動以湯一介教授提出編纂《儒藏》工程。《儒藏》「精華編」收錄儒家典籍500餘種,以及韓國、日本、越南的150餘種漢文儒學文獻,於2009年出50(四川大學) 2014年出版滿百冊。計劃共約339冊,於2019年完成。《儒藏》「全本」則計劃收錄3000餘種儒家文獻,約10億字,預計於2025年完成。

2007

·    中共中央十七大報告:要求各省長、書記、部長:弘揚中華文化,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。 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,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。

·    2007年:教育部指引「中小學課程全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」。

2013

·    中共中央十八大報告,再次提出: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,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。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自覺行動誦讀經典。

·    2013年:各省、市教育局行文要求小學於2-3內落實經典誦讀課程

·    大陸中華書局引進臺灣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》,改編為《中華文化基礎教材》

4、習近平主席推動、發展

習近平主席 201212月上任黨總書記、國家主席等職後,更逐步明確表示對傳承、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決心;如:

2012年12月,於深圳廣東考察時說:「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,是中華民族的魂。如果丟了這個根,丟了這個魂,我們中華民族就沒有根基。 」

2013年11月到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時說:「我到這裏來,就是體現中央弘揚傳統文化。」、「國無德不興,人無德不立。」

2014年2月,於中共中央政治局:「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、重民本、守誠信、崇正義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的時代價值,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。要從娃娃抓起、從學校抓起,做到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頭腦。 」

2014年9月,到北師大講話:「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,“去中國化”是很悲哀的。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,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。」

受到中央的大力推動,「國學熱」更趨熾盛,民間活動更為活躍,而各政府機關亦積極舉辦、支持各式學習、推廣活動。這可能是傳統文化斷層近百年,物極必反、否極泰來,國人渴望重拾傳統,復興文化的大趨勢。但畢竟文化斷層已久,真正的國學師資嚴重缺乏,唯冀未來一代,能成為固本清源,有系統地「靈根自植」的階段。


丁、「兒童讀經」

「兒童讀經」是在這大趨勢應運而生的活動,也是催生這大趨勢的一個主要助緣。

在適當環境下實施,「兒童讀經」絕對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,對孩子們的文化紮根、開發右腦、提升記憶能力、專注力、識字量、帶動整體學習能力和成績等,都有莫大裨益。這方法有充足的理論基礎。簡單來說,就是明白、辨別人天生有兩種學習能力:一種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強的(理性思惟、分析、表達等),而另一種,是越年幼越強,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的(吸收、記憶);「兒童讀經」就是在孩子年幼時,利用其天生的強大吸收、記憶能力,透過重複地「讀」,自然地背誦大量最有價值的書:「經典」。而歷史上,這學習方法,也有悠久的實踐經驗和傳統。畢竟,在一百年前,千多年來,這是所有中國讀書人的必經途徑,而它亦成就、傳承了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。凡此種種好處,在這二十年的推廣中,已有無數的說明和例證,在此不贅。

很不幸的,這傳統隨著百年前的教改變革,在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中,已被徹底遺忘。現代教育,強調「孩子本位」學習,由於未能認清、接受孩子天生的吸收、記憶能力,盲目反對「死記硬背」;由於以認知現代應用知識為本,而忽略文化傳承,故使年青一代,對四維、五常、六藝、八德等道德倫常、及民族歷史使命,瞠乎異物。

在未來一代,將這優秀傳統,重新根植在現代教育體制中,將是我民族文化復興的大工程。這需要現在的教育領導和工作者對傳統文化、經典、教育本質的重新學習和反思,盡速適當地施行「兒童讀經」以作為必修的學習方法之一。


戊、「兒童讀經」與經典、教育的探索

「兒童讀經」應該是必修的學習方法之一,但它只是方法,而不是教育的全部。

「兒童讀經」的推廣者,可能為了急於成效,強調這方法易知易行,而能成就大人才,功德無量云云。因此吸引了一批熱衷人士,奉為圭臬,以為教育的萬應靈丹,而不作深層次的思考,故亦導致不少以偏概全、捨本逐末的現象。所謂「讀經」界都以傳承經典、傳統文化為傲。筆者就彼等一些普遍標榜的認知,仍依經典、傳統上的理解,商榷如下:

1. 大量讀經,求快求多,越多越好...?

經典絕對應讀,但如盲目只追求量,卻便走偏了。

《論語》中記載:子曰:「誦詩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使於四方,不能專對。雖多,亦奚以為?」 子曰: 「過猶不及。 」又《中庸》:「極高明而道中庸。」

這都清楚闡明了,做任何事,包括讀書,應求適量。

現代教育中不讀經,是不及;盲目追求讀經量,是過,過猶不及。

如何拿捏中庸之道,便是教育的大課題,存乎一心見地,亦關乎為「師」者的工夫。

2. 所有人都適合大量讀經...?

孔子教人,因材施教。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孔門弟子,各有專長: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。凡此種種,都說明真正教育,需有明師別具慧眼,幫助學生發揮其所長而立志,沒有獨門單方。

當然,幼兒教育,讀經不可偏廢,但這猶如運動、音樂、遊戲等,亦不可偏廢。

每個人都需要運動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運動。

當然,會有天分,適合以運動為專業的人,可能從小被發掘,在專業環境中,由專業教練指導,每天長時間集訓,日後可成職業運動員,甚至奧運選手。

但,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奧運選手,也不可盲目培訓所有人做職業運動員。更嚴重的,如果沒有專業環境,由專業教練指導,每天長時間練習,反而容易受傷或得各種病患。

讀經亦然。每個人都需要讀經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讀經。

因材施教、不要過猶不及,進求「極高明」的「中庸之道」,才是教育根本。

3.   幼教以讀經為目的...?

     讀經是方法,是過程,不是目的。

     《荀子‧勸學》:「學惡乎始?惡乎終?曰: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;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。」

王陽明〈教條示龍場諸生〉,「一曰立志,二曰勤學,三曰改過,四曰責善。其慎聽,毋忽!」

《論語》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
這些都闡明了教育的目的、次第;而讀經雖然甚為重要、不可或缺,但只是其中的部分,不可本末倒置。

4. 幼兒教育,主要方法就是大量讀經...?

這明顯地並不符合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。傳統教育中,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,幼兒教育,從「洒掃應對」開始,因五育皆需在生活實踐,而以學習人倫為務。

就是現代教育的認知,幼兒學習,亦據其天性,以模仿、遊戲、歌曲、故事等手段。不顧幼兒天性,強其大量讀經,並非所宜。

如王陽明《訓蒙大意》中說:「古之教者,教以人倫。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,而先王之教亡。今教童子,惟當以孝弟忠信、禮義廉恥爲專務。」

「大抵童子之情,樂嬉遊而憚拘檢,如草木之始萌芽,舒暢之則條達,摧撓之則衰痿。今教童子,必使其趨向鼓舞,中心喜悅,則其進自不能已。譬之時雨春風,霑被卉木,莫不萌動發越,自然日長月化。若冰霜剝落,則生意蕭索,日就枯槁矣。 故凡誘之歌詩者,非但發其志意而已,亦以洩其跳號呼嘯於詠歌,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。」

另外,傳統教育中,必以文、武同學,動、靜兼修為務。練武、靜坐,皆是先賢的必修,如諸葛亮、朱熹、陸九淵、文天祥、范仲淹、王陽明、曾國藩等,例子不勝枚舉。尤其朱熹教之「人若逐日無事,有見成飯喫,用半日靜坐,半日讀書,如此一二年,何患不進!」更為明顯。

5. 大量讀經,就能成就人才...?

這大概是一廂情願的錯覺。首先,要弄清楚「人才」的定義,可有不同層次。

基本來說,可以從孟子所述人之「四端」而言(惻隱之心、羞惡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;亦即仁、義、禮、智)開始,以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。然後可以追求懂做人,懂做事,懂自己解決問題(尤其生命中問題),於社會有貢獻的人(荀子所說的「士」)。再追求做允文允武、出將入相的通才。再求荀子所說的「聖人」。

古代讀書人都熟讀經典,卻也未必都能成就以上的境界。明顯地,這些與一個人的環境、立志、實踐等中逐步完成。在此,讀經應該是很有用,可提供一些理論基礎、參考典範,但不足夠的條件。長輩、老師的身教言教,可能比「讀經」更有幫助。

6. 十年讀經, 十年解經, 再到十年歷練...?

王財貴教授提出「十年讀經, 十年解經, 再到十年歷練」的方案;亦可商榷。

這牽涉到對「解經」的理解。狹隘的「解經」,只是在文字上求考據、辭章、義理,而經典真正的理解,在生活中實踐的「行」。

《中庸》:「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」是做學問的必然過程,而在生命任何階段中,同時進行的。事實上,讀經、解經、歷練不需分割,亦不可分割。對經典的思辨理解,可深可淺,隨著生命的成長,會有不同的體會。所以,解經沒有標準答案;這也是王陽明的經典主張「知行合一」的落實。

7. 讀經是教育的唯一途徑...?

假如教育以成就人才為目的,在國外(除了猶太民族)似都沒有「讀經」的傳統;但古今中外,都有大人才出現。由此可知,教育方法多元,當然有不同理念、方法,亦或可判有高低,但用之得當,亦可成就人才。筆者孤陋,但就所淺涉,如外國的華德福、蒙特梭利、格連杜曼、瑞吉歐教育法等,或近代中國的性情教育、靜思語教育等,都有其精彩處,及一定成就。所謂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、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。我們在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時,亦可虛心參考,以吸各家之長,以成就「現代世界的中國人」(唐君毅老師語)。


己、小結、體會

根據以上體會,筆者認為「讀經」,尤其「兒童讀經」,用之得法,可以是非常有用、可行的學習方法。用之得法與否,重點在「人」,在「師」,不在書。同一本書,同一個課程,不同的老師,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學生。

而所謂「讀經教育」,似乎是一個與中國傳統教育理論似未相符,尚待實踐而證明其效用的教育理論,於今未可下定論。

而傳統中,成功的教育,或取決於三者:師、法、友。

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傳道為先,故成功的教育,師必需有「道」,正人必先正己,方可言傳身教。教育的本質,是以人感化人,以生命感化生命。書無生命,雖可從文字中體會作者的生命,但終是隔,不及以「師」的生命把道傳下去。

師必須有「法」,合乎天地、自然,人性的法。而法有傳承,而無定法,能因材施教者,方為明師。盲修瞎練、不顧傳承的法,終無是處。

友者,《禮記》:「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」。《論語》:「子謂子賤,君子哉若人!魯無君子者,斯焉取斯?」《荀子》: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」皆極言「友」於「學」的重要性。現代而言,這可擴及於學習環境,以及社會風氣。

以上幾點,只是除商榷現代所謂「讀經教育」的一些現狀外,嘗試指劃一些傳統文化中對教育的淺見。茲事體大,非此蕪文所能充分闡述,且俟後緣再稍作發揮。唯願各方文教大德,領導當代重新探索思考,回歸傳統,融合現代,我國文化自可重光,再發奇葩!


二零一七年五月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