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冊:
《莊子》無論在思想史或文學史上,均有極重要的地位。它與《老子》並列為道家思想的導師,無為和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是兩者相同之處。所不同者,《老子》由理以入道,《莊子》從心以適道。《莊子》文字精煉,善以寓言妙喻哲理,如「庖丁解牛」、「得魚忘荃」等。現時版本,分為內篇、外篇與雜篇。
內篇主要反映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,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—〈逍遙遊〉內的〈齊物論〉〈養生主﹚和〈德充符〉。藉由在這三方面的休養,才能成就〈大宗師﹚當中所論述的大道,並成為〈大宗師〉的真人。這樣在〈人間世〉中提到的各種複雜人際關係裡,也能不亂其心;也可以致力於〈應帝王〉裏的政治事業,還能時常維持平靜的內心。
第七冊:
《唐詩》,中國一直有作詩的傳統: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、《漢賦》、《樂府》。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,大致可分作四個階段:初唐、盛唐、中唐和晚唐。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間湧現出了大量詩歌名家,創造出了五萬首之多的唐詩。不論從題材、體裁,還是風格等方面,唐詩對後代的詩歌創作有重大的影響。唐以後依然有人以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格式創作,在後人的文學之中亦常常引用唐詩作為典故。
《笠翁對韻》,明末清初李漁所作,為聲律啟蒙讀物。詩詞和對聯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,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。古代自私塾開始,就開始對幼童進行聲調、音律、格律等方面的嚴格要求,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,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清代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《聲律啟蒙》和《笠翁對韻》。